太阳集团在线登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十九大系列微党课 重要提法探究

1.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重大政治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深刻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一论断,是对五年来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深刻总结,对近4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回应,也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

  站位新的历史方位,深刻认识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世间万物,变动不居。一个国家的社会主要矛盾不可能一成不变,其量变时时发生,质变则在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发生。历经改革开放近40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五年砥砺奋进,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是由量变到质变的直接反映,是历史性变革在经济社会发展层面的集中体现。从这一变化出发,人民群众的需求侧发生质的跃升,由“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美好生活需要”;生产力的供给侧也发生质的跃升,由“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这种质的变化,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标志着我国步入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新的历史阶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社会矛盾是无时无刻不在的,从什么角度认识并解决主要矛盾,反映着一个政党的根本立场。自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昭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统筹协调推进“五位一体”、“四个全面”,部署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都是紧紧围绕人民需求来实施和开展的,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眼人民在新时代的新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作出重大调整,聚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彰显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映照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可以这样讲,关于矛盾转化的论断,决不单是一个判断表述,而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的庄严宣示和郑重承诺。

  紧扣主要矛盾变化,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有些甚至还很突出,但相对于关系全局的社会主要矛盾,它们都是次要矛盾、具体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抓住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必须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紧紧围绕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它作为新时代所有工作的着重点和着力点,既从全局上解决发展布局不平衡的问题,又解决部分地区部分领域发展不充分问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

    2.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一个部分专门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进行部署,明确了“坚定文化自信”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作出的战略决策。

  坚定文化自信有着丰富的内涵。十九大报告在第七部分导语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个“源自于”,点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追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体现了源和流、继承与发展的脉络。这个“熔铸于”,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关系,探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魂,体现了结合与融入、内化与外行的辩证统一。这个“根植于”,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间的关系,挖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成土壤,体现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深刻互动。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把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的三个自信拓展到四个自信。此后,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与澳门大学学生代表座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等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文化自信,将其定性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三个“更”,一方面凸显了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从文化自信入手坚定其他三个自信的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定“四个自信”,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鲜明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层面把坚定文化自信突出出来,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坚定文化自信要从五个方面发力。十九大报告着重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这五个方面全面系统,既有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又有理念思路和工作着力点,既有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武装的重大任务,培育全体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重要要求,又有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具体措施,根本目的就在于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3.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第三部分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时,提出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次将“美丽”列入界定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新的内涵,完善了壮丽蓝图。这一丰富和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

  就历史必然性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根据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求,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布局。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解决物质匮乏、提升人民物质生活质量等迫切问题的现实考量。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并列,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并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分别对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至此,“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发展为“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反映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发展惠及人民群众、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要求,越来越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方面。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十七大基础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使“四位一体”发展成为“五位一体”,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上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2017年党的十九大在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中加入“美丽”,与生态建设相对应,使现代化建设目标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更好对接,这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完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第一个百年”历史节点,顺应国际国内大势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生态文明质量的必然要求。

  就现实紧迫性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难以承载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了,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民生期许来看,生态问题已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变得越来越迫切。“美丽”两个字的增加,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有利于以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是我们向往的现代化生活图景,如今,“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透过奋斗目标的丰富拓展精彩呈现。我们坚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描述的“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美好未来,必将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筹推进而变成现实。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